法治围炉观察(第七期)

  行业动态     |      2025-09-13 04:07

  社区矫正工作是完善刑罚执行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实践中,通过全面落实《社区矫正法》精神,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优化监管教育模式,提升社会化矫正水平,让更多“迷途者”实现新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主动聚焦职能配置与资源支撑、执法要求与身份权限、部门协作与机制顺畅、矫正目标与社会参与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以社区矫正“队建制”改革为抓手,通过体系重构、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等多维路径,有力推动社区矫正从局部化、碎片化管理模式向整体性、系统性治理转变。实践证明,这一改革实践不仅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也为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构建更加公正高效的刑事执行体系提供了重要实践样本和创新路径。

  今年以来,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将社区矫正“队建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30项重点任务之一,通过创新重塑制度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强化专业素质能力,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刚性、执行效能和治理穿透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赣榆区,打破传统条块分割,主动重塑组织架构,厘清执法权责,创新构建“1+4”直管体系,首次实现社区矫正执法职能与司法所原有职责的科学分离。目前,全区以区社区矫正管理大队为中枢,下设监管、执法、法制、帮教4个中队,全面承接62项社区矫正核心职能,对700余名矫正对象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监管,日均巡查频次同比翻倍,审核事项快速响应率提高50%,突发事件处置时限缩短至6小时,重点人员“一人一策”,重新犯罪率保持全省较低水平。通过改革创新,基层司法所相关工作负荷降低90%,有力释放其内在活力,2025年上半年累计参与重大决策论证45次、完成政策合同合法性审查60余件、成功化解涉企矛盾纠纷110余起、涉企信访量下降18%以上,实现执法效能提升与基层减负增能“双赢”局面。

  ——在海州区,强化系统整合与机制创新,主动将成熟的网格化管理经验融入社区矫正实践,构建“1+3+4”垂直管理体系,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从传统粗放管理迈向智慧集约治理。目前,全区以区社区矫正管理大队为指挥中枢,在花果山、洪门、郁洲街道设立3个专业化中队实施分片集约监管,在板浦、新坝、锦屏、浦南4个偏远司法所实行委托管理,实现对全区18个镇街社区矫正对象的全域覆盖与精准管控。通过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监管层级与资源配置,充分释放专业力量,全面提升精细化矫治水平。今年以来,区社区矫正管理大队督导工作量降低60%以上,审批事项响应时间缩短50%,异常情况处置时间缩短至1天,开展170余人次的心理评估与危机干预,组织分类教育63场次,公益活动累计服务时长6300余小时,指导帮助60余名矫正对象实现再就业。

  从开展“队建制”建设以来,所里工作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一是资源更优化,治理更高效。以前,调查评估、日常巡查、处理违规、请假审批等工作全部由所里负责,牵扯了大量人力。现在,统一由区社区矫正管理中队负责,所里彻底摆脱繁杂工作,有更多精力开展合法性审查、公共法律服务、喜闻乐见普法等工作。二是执法更规范,管理更统一。以前,工作大杂烩、万精油,工作水平粗糙,整体质效不高。现在,专业人干专业事,执法权责清晰、流程统一规范,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幅度提高。三是凝聚力更强,干劲更足。新模式下,区社区矫正管理中队与司法所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目标行动一致,协作更顺畅,机制运行更健康,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干劲更强,监管真正实现了无死角和全覆盖。

  我们中队是2024年10月正式成立,集中管辖6个街道的社区矫正对象。一年来,变化实实在在,感触十分深刻。一是管理更细更实。以前,司法所人少事杂,社区矫正监管经常力不从心。现在,依托专业中队,实行一人一档、分类管控,每个矫正对象“画像”更加立体清晰,该普法普法,该疏导疏导,管得住也管得好,未发生脱管漏管现象。二是执法更规范更统一。以前,司法所自行管理矫正对象,标准规则执行参差不齐。现在,中队统一管理,集体研判执行,全程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矫正对象感受更公平更服气。三是成效更具体更明显。以前,场地、人员、社工分散管龙8国际网站理,统筹协调难度大,集中教育等活动开展少。现在,资源集中、人员专业、协调顺畅,2025年以来开展集中教育36场次,同比增幅60%,矫正对象参与率和教育转化比例大幅度提高,执法权威、帮扶成效更明显更突出。现在大家目标行动一致,铆足干劲争先进位,力争走在前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