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行业动态     |      2025-08-14 06:50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报告:王小,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差,懒惰,性情怪异,与同学沟通能力差,很难和同班同学相处。

  分析原因:1、该生父母外出打工,其与爷爷奶奶长期生活在一起,老人对他言听计从,娇惯严重,形成了蛮横任性的性格;(生活环境的影响)

  2、父母怕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回击欺负他的人,逐渐由受人欺负转为欺负他人,由弱者变成了“大王”,(父母教育的错误引导),孩子过于受宠,放纵,家长怕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眼中慢慢变成了小皇帝,别人说不得、碰不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的目的,对这类孩子简单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该儿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 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long8官方入口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

  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