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几起学生霸凌事件持续刺痛民众的神经。施暴者不仅实施脱衣、抽耳光等暴力行为,更嚣张宣称“又不是没进去过,你觉得我们怕你吗?”而当警方通报对13岁参与者刘某乙仅作“批评教育”时,公众再次对“年龄豁免”表示困惑与愤怒——“对于未成年的施暴者,我们只能束手无策?”
这个问题,直指我国当前惩戒链条的断层:当“罪错未成年人分级矫治”机制遇上现实困境。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学生霸凌抢劫和故意伤害案为例,结合全国各地公检法人员的反馈,做简单说明。
中学生小蓉(化名)在独自前往补习班的路上,偶遇同校同学和另外几名中小学生在其上下学路线上游荡。自此,他被该团伙频频索要“保护费”的噩梦开始了。被掏空了零花钱、不堪其扰的小蓉将此事告知父亲,其父勃然大怒,此后陪同小蓉上下学且刻意在该路段寻找那群未成年人。
“离谱的是,后来在双方相遇发生口角冲突时,那群问题少年竟然‘摇人’,最后一群未成年人对小蓉爸爸实施抢劫并将他打骨折了。”办理该案件的检察官告诉我。
公安机关很快破获了这起霸凌、抢劫和故意伤害案。梳理此案:14岁主犯小C,在小A等5名中小学学生“把风”“壮场子”的情况下,伙同小B等6名中小学生对小蓉父亲实施抢劫和殴打,另一名17岁职高生小D负责线上教唆及事后转卖抢劫物品。
简单来说,该案涉案罪错未成年人共13名,其中真正实施抢劫或故意伤害的未成年人7名,跟风加入“帮派”的未成年人5名,幕后“指挥”1名。主要涉事者均存在校园霸凌、长期逃课、网瘾等前科,主犯曾被公安机关训诫后仍再犯。
该案覆盖10至18岁未成年人全年龄段,且涉及罪错行为升级链条(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有关部门根据涉案未成年人行为严重程度、心理偏常状况、日常表现情况等,依法采取责令严加管教、训诫、专门教育、刑法实刑等分级分类的干预措施,曾是当地分级干预并起到指导作用的典型案例。
司法机关对该团伙中“把风”“跟风混社会”(逃课、抽烟喝酒、网瘾)但未参与抢劫伤害或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2条不予处罚,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8条“不良行为”进行教育矫治。
以小A为例,被批评教育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家长和所在学校被责令严加管教,小A父母必须接受公检法机关和心理服务中心的“亲职教育指导”(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矫正指导”。例如,公安机关出具《警示通知书》,强制其父母定期到法院龙8国际网站参加亲职教育,如拒绝会被处1000元以下罚款;学校对小A放慢教学进度、降低课业难度、在延时时单独补差,并安排心理教师介入,希望其脱离不良环境、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此外,社区还组织司法社工、“五老”志愿者(老干部、老战士、老教授、老专家、老模范)在节假日对其进行一对一监督教育等。
“这部分孩子罪错情节轻微,且该年龄段对家庭的依附性很强,原则上不应脱离家庭环境、需要在亲人配合下干预。”办案检察官告诉我,“家庭管教依靠于监护人的道德、意愿和能力。大部分监护人被孩子不良行为惊醒后,会深刻反省很配合公检法人员进行矫治。但这种柔和的方式缺乏威慑和强制力,遇到极个别没有底线的父母,这条路就走不通了。”
“矫正严重的越轨行为,仅靠家庭管教是不够的。国家是未成年人的最终监护人,当家庭不能有效履行监护义务时,国家则会依法承担。”检察官的话点出了下一级干预的核心。
例如,该案中的小B已满14岁但未满16岁,他对蓉父实施殴打并抢劫财物,属于违反治安管理法但未达刑事犯罪标准,处以“行政拘留不予执行”,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8条“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干预。需要强调的是,新修订的《治安处罚法》于2026年1月1日施行,对14-16周岁以及16-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或者14-16周岁一年以内二次以上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依法执行拘留,也就是说届时类似小B的情况将不再“不予执行”。
在办案人员多次联系小B监护人配合调查,始终无法推进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委托社工围绕小B家庭经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其父母离异,母亲再婚不愿再管,父亲长期酗酒,都不具备家庭矫治的条件。同时期,心理中心对小B进行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其存在需要药物干预的冲动型人格障碍。最后,经当地“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5至7名专家表决,决定将小B送入专门学校进行矫治。
“在专门学校接受封闭式闭环教育,课程包含法治课,文化课,参观监狱、劳动教育改造等实践课。”一名正在参与当地新建专门学校的专家告诉我,“专门学校就是以前的工读学校,很多人以为工读学校取消了,实际上没有。专门学校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学校,矫治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该案中,14岁女头目小C抢劫致人轻伤,属于触犯刑法但“未满16岁不承担刑事责任”。
“她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并交由司法所矫正,”办案人员告诉我,“司法所矫正效果虽好但成本高,她卡了14岁那个点,如果她也能被送入专门学校,那么就能事半功倍。”
江油事件中的刘某甲将被送专门学校,但对于诸如此类的霸凌或者更恶劣的事件,全国存在“同案不同判”的司法实践。例如,同一违法犯罪行为在甲地会送专门学校,乙地仅口头训诫等。这种差异,有时源于资源,有时源于理念。
在此案中,职高学生小D的线上教唆殴打和抢劫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行为已触犯《刑法》第十七条,虽未满18岁,但因犯罪时已满16岁,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在量刑时适用“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最终从轻判处2年有期徒刑。
在监狱矫治的小丁并非“一关了之”,他将与成年犯区分关押,投入未成年犯管教所,亲属也将参与“亲情帮教”,如每月至少一次的“家庭见面会”。
该典型案件发生在2021年的C市,4年后,该地已有数所专门教育学校且还在新建中,且有配套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联合防范中心、全国示范级的帮教基地,对于罪错未龙8国际网站成年人矫治效果良好,展示了分级矫治机制在理想状态下的有效运转。
这说明我国法律对罪错未成年人并非全无应对,而是设计了一套科学机制进行层层干预。然而,江油事件中那句“又不是没进去过(派出所)”的狂言,又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无情地抽打在理论与执行的落差上,暴露出矫治体系脆弱的一环。
其中,专门学校作为其中的关键,提到这个话题,多位受访人员的反馈令我五味杂陈:
在谈及江油事件时,C市受访检察官十分愤怒:“有些地方还是一味宽容的老思想,不是没有办法的,送到专门学校,哪会给她一而再再而三欺凌他人的机会?”在他的办案理念里,“放任就是纵容”“惩戒才是真正的保护”。
亦有其他专家坦言:“悄悄说,有些不信奉‘教育、感化和挽救’方针的头铁办案人员,会将这种孩子送到专门学校关到16岁,如果惩治效果不好或者出来再犯,又直接送到少管所关18岁……”有些话她不能言明,但在多年采写中我已能明确感知——涉及严惩未成年人的判例,因未成年人保护的特殊性及担心引发舆情,不能对外公布更不能高调宣传。即使有相关报道,也多体现“温情”而收起“牙齿”,加上网络有放大恶性事件而忽略客观报道的特点,因此,这种“幸存者偏差”(指公众只看到被轻纵的案例而看不到被严厉矫治的案例),让一些未成年人有恃无恐,也让很多民众误会有关部门只会批评教育。
当我转述C市检察官的愤慨时,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受访者颇为无奈。“说实线岁以下霸凌者,除了批评教育确实没办法啊!又不能关进局子,又没有专门学校!”一名派出所所长如是说,对当地“人口大市却没有一所专门学校”的状况,他显得格外烦闷。
一名受访者甚至直言不讳,“如果这事没有引发舆情,也不会被送入专门学校,因为名额真的太少了,她是因为舆情闹大了‘插队’。”舆情,有时成了打开稀缺矫治资源的钥匙,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悖论。
总而言之,机制设计得科学有效,但现实却如骨鲠在喉:虽然最高检要求“应收尽收”,落地基层时却根本“无校可去”,大量罪错未成年人仍游离在有效矫治体系之外。
第一,“僧多粥少,旱涝不均”。据2025年3月的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专门学校数量为230所,较2022年底的119所增幅明显,但仍存在供需不平衡问题;同时各地区之间差异极大。以2023年数据为例,上海已有专门学校10所,在校生0.07万人,部分专门学校因生源不足已停止收生。同时期,全国很多省份甚至是人口大省比如河北、山东、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却没有一所真正符合标准、严格意义上的专门学校;
第二,“资源困顿”。运行中的专门学校也面临着诸多资源困境,不仅体现在专业教官、特殊教育教师和匹配的心理工作者不足的“师资缺口”,要达到“闭环”要求的硬件设施和课程体系的专业性也有待提升。
第三,恶意阻挠。这体现在家长百般阻拦不愿孩子入学的“生源困境”。许多家长视专门学校为“少管所”的别称,宁愿鸵鸟心态忽视孩子在歧途上滑落,也不愿接受惩罚性的、必要的、带有一定强制力的专业矫治,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成为一道无形的墙。
如今,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脉络已从过去的“感化教育”向“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宽严相济政策方面转化。
在国家最高意志的法律和机制方面,不管是《刑法修正案(第十一)》将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降至12周岁,还是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告别部分未成年人“行政拘留不执行”时代,亦或是越来越科学严格的罪错未成年人矫治和监护人阶梯式惩戒与支持体系,已清晰传递出“真正的拯救,绝非无底线的宽容”的强烈信号,正努力长出更锋利的牙齿。
然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矫治的成效系于资源。这正是江油事件令人愤慨之处——施暴者那句“进去过”的轻蔑狂言,拷问着矫治体系落地基层的效能。如此恶劣、如此嚣张的霸凌,当地有关部门最初仅以轻飘飘的“批评教育”处置13岁的刘某乙,暴露了典型的懒政思维和对分级矫治机制的误读。这绝非简单的“资源不足”可以搪塞,更深层次是责任担当的缺失与执法理念的偏差。
矫治的威慑力要真正触及灵魂,增加专门学校数量并均衡布局或是关键;也可通过公开成功案例、展示教育成果,为专门学校“正名”,消除误解与歧视,让家长敢于将问题孩子送入其中接受必要矫治,同时也应增强专门教育的强制执行力。
希望刑罚与矫治的威慑力真正触及灵魂,让诸如“又不是没进去过”的狂言,不再有下一次说出口的机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律师称亮证女司机或面临拘留罚款,其丈夫作为消防员证件被非法使用,涉嫌违反工作纪律
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告诉九派新闻 ,男子的视频如果没有歪曲事实,在公共场所录制争执过程且内容客观真实的,属于合法取证行为。
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女司机“亮证”威胁,并凭车牌报出对方地址和姓氏,后派出所民警上门要求删帖道歉,近日,广西一男子反映的此事持续引发热议。
“奔驰女司机亮证”风波:当地调查工作不够系统全面,舆论想听的是“她是谁”而非“她不是谁”
近日,防城港“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引发网民关注,舆论对“亮证女司机”的身份表示怀疑,并传言其是当地公安部门领导蓝某某。
中联重科员工联系我了,我给大家读一读 你们觉得,有道理么,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摩托车 #交通事故 #中联重科
不少精神科患者看到开药单时,都会反问我说:“王主任,我也不是精神分裂症啊,怎么开的药看起来不对劲呢?”其实啊,抗精神病药的用处可不止有治疗精神分裂症这一个本事。 ①帮抑郁症患者赶走“坏念头” 抑郁症不只让患者情绪低落,还会引发患者出现不好的念头,甚至是看见听见不存在的东西(精神病性症状),光用抗抑郁药效果可能欠佳,有时就会用到利培酮、奥氮平等,能更快、更好地赶走那些可怕的念头和幻觉。 ②稳住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 像喹硫平、奥氮平等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抗精神病药,常常和传统的“情绪稳定剂”一起,对付各种类型的情绪波动。 ③给焦虑症强力一击 长期被焦虑折磨的朋友肯定知道,经常会感受到整天心慌、头晕、浑身酸痛等身体不适的感觉。这时部分抗精神病药就能派上用场,帮焦虑症患者身体放松下来。 不过还想提醒大家:服药期间,一定要关注自己身体和情绪的变化,有啥不对劲的一定要及时告诉医生!好及时调整。也千万不能擅自停药、减药,以免耽误病情!#成都精神科 #抗精神病药 #抗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 #焦虑患者
姑娘坐高铁行李箱被人拿走,里面有价值10万元的黄金珠宝!民警通过贴纸上的“LT4302”,找到拿错箱子的小伙
来源:杭州日报 高铁上,总是不缺离奇的事儿。8月5日晚上9点14分,一位姑娘给铁路公安报警说,价值超过10万的黑色行李箱不见了,自己拎着箱子上车,空着双手下列车,她在电话里哭得稀里哗啦。 这位姑娘坐的是G191次列车,她从天津南上车,在德清站下车。
宗馥莉“首战”输了?并没有!十个关键问题读懂宗氏子女18亿美元“信托纠纷案”
“宗家三兄妹”为原告,娃哈哈现任董事长、宗庆后之女宗馥莉为被告的18亿美元争产纠纷,有了新进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对此案的长期追踪观察,以及对43页香港高等法院判决书的详细分析,提炼出以下十个关键问题及回答。
父亲家暴纵火烧死母亲,儿子坚持要求判父死刑,本人回应质疑:我也是受害人,复仇内核是对母亲的爱
正在工作的陈昌雨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母亲的案子开庭时他曾去过那里。挂掉电话后,他下楼,点了一根烟,掏出手机,给母亲的微信里发了一条消息:“我给你报仇了。”
8月1日,备受瞩目的宗庆后百亿遗产纠纷案迎来关键节点,香港高等法院对相关案件进行聆讯并宣布决定。
外媒: 中国003电弹航母即将服役! 美网友:中国疯了吧, 两攻用电弹
按最新消息,央视8月3号报道,这艘舰已经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海军那边在忙着优化从滑跃到弹射起飞的切换,争取把时间压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