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没有你们这些年一次次‘拉家常’、教我法律常识、对我进行鼓励,就没有今天的我……”在永济市司法局为社区矫正对象王某举行的解矫宣告仪式上,他发自肺腑的感谢,饱含着对告别迷茫、拥抱新生的期待。它不仅是王某个人蜕变的心声,更映射出永济市社区矫正工作从“管得住”向追求“矫得好”的质效跃升。
王某的蜕变并非个案。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永济市司法局秉持“宽严相济、法情交融”理念,以创新破题,向精准发力,通过锻造铁军队伍、深化科技赋能、打造教育品牌等,助力越来越多像王某一样的社区矫正对象在法治的框架内、社会的关爱中重拾信心、顺利融入社会。一幅以法治为底、科技为翼、教育为魂的社区矫正新画卷,正在永济大地徐徐展开。
永济市司法局夯实队伍思想与专业基础,将政治理论学习与执法实务深度融合,构建“分析研判、案卷评查、业务培训”三位一体培育体系,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典型案例剖析、情景模拟教学等特色活动,推动学用结合、以练促战,不断锻造高素质社区矫正执法铁军。
社区矫正,队伍是关键。面对15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纪律严明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是永济市司法long8官方入口局夯实工作基础、提升规范化水平的首要课题。
一天清晨,永济市司法局城东司法所的司法协理员陈玉珂像往常一样打开山西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进行监管巡查。一个醒目的红色定位原点让她心头一紧——一名“一类管理对象”未经报备离开了监管区域!短暂慌张后,她迅速镇定下来。“这不正是前几天知识竞赛刚考过的情景模拟题吗?”她立即回想标准处置流程,第一时间联系其家属,得知该社区矫正对象得病住院。陈玉珂随即按规范流程上报处理,并事后依法依规予以训诫,成功避免了一起“脱管”风险。这场“实战”考验,正是永济市司法局创新实施“三大工程”淬炼队伍能力的直接成效。
系统培育强根基。构建“分析研判、案卷评查、业务培训”三位一体培育体系,将政治理论学习与执法实务深度融合,筑牢队伍思想根基和专业底盘。每年,永济市司法局都会围绕社区矫正工作举办一场主题培训。
实战练兵提本领。知识竞赛、案例剖析、情景模拟教学等特色活动轮番上阵,打造沉浸式练兵场。6月30日,永济市司法局举办2025年度社区矫正知识竞赛,来自各司法所的10支队伍同台竞技,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区矫正实践知识大练兵。竞赛考题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及相关法规,涵盖监督管理、教育帮扶、执法审批、风险防范和一体化平台操作等重点领域,考查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深度和实务操作能力。“题目源于工作,更要用于实战。”永济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股股长李杰道出举办竞赛的初衷。
常态监督严作风。建立“督导检查+警示教育+量化考核”全链条管理机制,纵深推进“清廉矫正”建设,确保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通过多维度、系统化的锻造,一支能力强、素质硬的社区矫正执法铁军正日益精进,为“管得住”向“矫得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科技赋能是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的“加速器”。永济市司法局以智慧化、信息化为引擎,推动监管模式从“人盯人”向“数据控”、从“跑腿办”向“指尖办”的深刻转变。
眼下正值水果成熟季,社区矫正对象朱某却犯了难:自己在卿头镇承包的冷库急需进货,但受监管限制难以跨区域收购。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卿头司法所所长的电话。在所长指导下,朱某打开手机上的“晋矫通”App,在线提起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申请,详细说明事由、时间、地点、频次,并上传了水果收购合同等证明材料。经卿头司法所和永济市司法局线下核实和线上审批,朱某很快获得了外出许可。工作人员通过平台可随时抽查其行踪,确保其在规定范围内活动,实现了监管与生产生活的动态平衡。“以前请假要跑到司法所填表盖章,现在手机上几分钟搞定,流程也大大简化,真是太方便了!”朱某感慨道。
作为全省首批建成“智慧矫正中心”的单位之一,永济市司法局将信息化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为各司法所统一配备便携式矫正终端、人脸识别门禁、多功能大屏等设备,构建起全域覆盖、高效联动的硬件支撑体系。
2024年9月,永济市司法局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引入“执笔速录”系统,为社区矫正适用前的调查评估装上了“电子刻度尺”。当法院、检察院、监狱、公安局等机关委托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人员进行调查评估时,工作人员通过该系统进行智能化询问、记录、证据收集和量化评分,系统自动生成规范笔录和评分报告,以80分合格线为重要参考,有效提升了调查评估的规范性、准确性和高效率,为法院判决提供了更科学、更客观的参考。
科技赋能,不仅让监管更精准高效,也让执法更规范透明,服务更便捷人性,为“矫得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管得住’是底线,‘矫得好’才是目标。而‘矫得好’核心是要多在教育质量上下功夫。”李杰一语道破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永济市司法局将教育矫治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灵魂工程”,构建“文化育人+多维赋能”教育矫正体系,创新打造“永矫学堂”特色品牌,深化long8官方入口“以教促矫”实践,将教育学习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融入”。
曾几何时,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效果有限。针对教材版权受限、内容缺乏时效性、方式不够专业等问题,永济市司法局引入专业第三方平台,创新构建“线上+线下+直播+测试”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平台整合购买了涵盖法律、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海量正版课程资源,运用智能算法,根据每名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心理特点、矫正阶段等,量身订制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与年度课程矩阵。入矫初期学法规制度,解矫前夕侧重职业技能培训,罪名为交通肇事罪的社区矫正对象要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并辅以道德文化课……每课必测,确保学有所获。“现在现场教育,系统自动匹配课程播放,效率高多了!”工作人员坦言。
教育不止于课堂。永济市深挖本地文化资源,依托柳宗元文化基地、德孝文化展馆等14处优质公共资源,系统打造4个永济市级示范教育基地和10个镇级特色教育站点,形成“4+10”全域覆盖的立体化教育网络。定期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走出课堂,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德孝文化的现场浸润中,潜移默化重塑价值观念。
此外,紧扣传统节日、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主题,永济市司法局常态化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助老扶弱、环境整治、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修复了受损的社会关系,更厚植了家国情怀,找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实现了由“社会负担”向“建设力量”的积极转变。
从王某解矫时真诚的感谢,到陈玉珂面对突发事件的沉着应对,再到朱某指尖轻点轻松“请假”,以及“永矫学堂”里个性化的课程安排和公益活动中多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串联起永济市社区矫正工作从“管得住”坚实迈向“矫得好”的清晰轨迹。
这支淬炼成钢的队伍,插上科技的翅膀,深耕教育的沃土,正不断探索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新高度。他们深知,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的顺利回归,都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份贡献。在法理与情理交融的道路上,永济市司法局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温度,书写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更多迷途者的归途。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