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抑郁?少年心理问题待破局丨两会圆桌

  行业动态     |      2025-05-10 05:24

  2024年5月24日,湖南邵阳隆回县三阁司镇中心小学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做游戏。(视觉中国/图)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提交了关于加快医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窦延丽则建议,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方案。

  黄花春与窦延丽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在过去几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两人也都提交了相关建议。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中国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表明,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3000万人面临情绪或行为问题,四分之一的青少年自述曾感到轻度或严重抑郁。

  据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掌握的情况,仅在2021年,全国两会就有近百件建议提案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及,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主动干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南方周末记者邀请窦延丽、黄花春以及徐凯文作深入探讨。

  南方周末: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你们的专业视角和实践经验来看,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如何?有哪些突出表现?

  窦延丽:从一线心理教师的角度来看,现在学生主要存在学业、情绪、行为成瘾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面临考试压力会过度紧张,出现心慌、手抖等躯体化症状,月考和周考时,总有学生因此请假。同时,学生厌学现象相对普遍,休学、弃学的也不在少数。此外,现在很多孩子存在自伤行为,以此缓解心理压力。

  窦延丽:一是问题类型更加多样化。出现不接纳自己性别、非自杀性自伤、校园霸凌等新问题。很多情绪问题的成因也不明确,常常是长期积累导致的,像阳光型抑郁症,表面看很正常,一旦受到刺激就会情绪崩溃。

  其long8官方入口次是低龄化趋势明显。以前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一般在中学及以上阶段,现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开始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甚至双相情感障碍,越来越多低年龄段的学生受到心理问题困扰。

  此外,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学生中更为普遍的同时,程度也在加深。很多学生虽然每天按时上学,可学习状态差,整个人看上去很麻木,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南方周末:在你们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你们认为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我前几天接待的一位来访者,已经休学三年。他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智力方面来说,他学习不存在问题。初中时他与同学相处融洽,但高中阶段竞争压力增大,同学之间变成恶性竞争关系,交流减少。学校的一切围绕考试成绩展开,他在学校找不到快乐,高一结束后便无法继续上学。你知道吗,那一年他在学校唯一感受到开心的是学校旁边的商店有一种很好吃的饼干。

  窦延丽:从宏观层面来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家庭稳定性差,离婚率上升,单亲、留守家庭增多,夫妻间的矛盾经常给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冲击。而父母的过度溺爱或严格要求,也会让孩子形成依赖、自卑或叛逆等不良性格,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另外,虽然国家实施“双减”政策,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学校追求成绩的现象难以改变,学生们依然缺乏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

  黄花春:当下学生的诸多心理健康障碍,大多源于原生家庭。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要么过于严苛,要么漠不关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充满焦虑、孤独和困惑。

  黄花春:当下,乡村孩子在人际交往与体质上的状况比城市孩子更令人堪忧。以往,乡村邻里孩子常一同玩耍,游泳、爬树……现在则沉迷于平板、手机,刷视频、打游戏,常宅在家中。

  我们在家访时发现,不少孩子在假期时玩手机成为日常,甚至不按时吃饭,乡村父母多忙于体力劳动,无暇顾及。反观城市里的中产家庭父母,会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运动、培养兴趣爱好。

  有的乡村初中只关注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其余学生放任不管。部分管理严苛的学校甚至限制平行班学生与重点班学生的交流,学生下课只能待在教室,甚至集体趴睡。

  2025年2月9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站,心理教师正在与同学们开展“拥抱幸福时刻”互动游戏。(视觉中国/图)

  南方周末:当下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你们认为主要存在哪些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徐凯文:现有的教育模式仍过度强调应试,学校宣扬“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恶性竞争理念。同学之间融洽的关系转为恶性竞争,交流减少,师生关系也不和谐。这使得学生在学校缺乏情感支持,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与互助,压抑的氛围中,更容易滋生心理问题。

  补课也是一大阻碍。我有位来访者,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二的11年间,辗转海淀黄庄所有补课中心,以致于现在一到黄庄,他就哆嗦。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补课,长时间的补课不仅无法培养核心能力,还损害身心健康。

  黄花春: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师缺乏识别或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仅能看出他们学习态度或精神状态不佳。教育部门所组织的培训在针对已确诊心理障碍学生的干预方面效果欠佳。我们之前请北京安定医院团队线上普测,四千多名学生中,有两百多人存在极高风险,几十人重度抑郁。

  需要强调的是,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需要long8官方入口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引导和帮助,也使得老师对其他正常学生难以给予足够的关注。

  此外,从幼儿园到小学,学校为规避纠纷,限制孩子嬉戏打闹,这样做违背教育规律,压抑孩子天性,使他们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活力。如果孩子从原生家庭就缺乏引导,入校后天性又遭束缚,到高中再纠偏,难度极大。

  窦延丽:国家缺少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心理健康工作上缺乏协作。政府虽出台诸多政策,但缺乏相关执行、评估和检查机制,落实情况也不得而知。

  黄花春:北京安定医院线上筛查后,我们将初步诊断结果告知家长,并建议带孩子前往专业医院进一步诊疗。然而,大部分家长第一反应是指责医生是骗子;在医生出示职业资格证后,又陷入绝望,难以接受孩子患有“精神疾病”;医生明确表示有的孩子必须马上入院,依然有家长指责我们与医院勾结,意图骗钱。实际上,那些存在问题的孩子状况已经十分严重了。

  有些因重度抑郁住院的学生在治疗结束复学时,我们发现家长提供的证明上写着肠胃疾病。

  目前,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各自开展培训。教育专家提倡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解决问题,一些情况并不严重的孩子,在更换环境或家庭关系缓和后能够好转。但对于那些重度抑郁的孩子而言,仍需药物治疗,并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才能康复。

  南方周末: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你们所在的学校采取了哪些比较好的做法?

  黄花春:首先是配备专业教师。这几年教师岗位紧缺,但学校还是采纳了我的建议,尽快配备心理健康教师,每个星期每班至少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撑。

  其次增加了学生活动时间。我们现在有多彩大课间,给学生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让他们能充分运动和交流。

  还有调整学业安排。以前压榨学生时间,早上6:20就叫学生起来到教室读书,现在会给学生安排自习时间,让他们自我消化知识,老师不再过度占用学生时间。课程表也进行了调整,保证体育课、班会课、生涯课等正常开设,不会用高考科目占用这些课程的时间。

  此外,我们还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将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信息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报名选择,根据学生反馈不断改进。老师们也积极参与,会剪纸、擅长体育运动、手工艺的老师都来开课,我们还邀请外面的手工艺传承人和社会力量,一起开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

  窦延丽:我们对全体学生进行每学期两次的心理测评。测评无问题的学生,通过班会、德育课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对初、中、高级预警学生采取二次测评,建立班主任跟踪机制。同时组织学生活动,通过游戏发现问题,促其结伴成长,必要时经家长和班主任同意提供个案辅导。

  总体来说,学校发现学生有情绪问题先辅导并通知家长。一旦学生被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学校立即通过专用绿色通道将学生转介到医院。

  南方周末:对于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你们认为未来还有哪些可以发力的方向?有没有能落地的具体措施?

  黄花春:我在今年全国两会想推进体医教融合,希望学校和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能早发现异常,医疗机构可专业干预。教育与医疗系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全流程管理与持续支持。

  现在仅有教育部门牵头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识别干预培训是不够的。医疗机构入校后,不仅能提升我们识别和干预的能力,还能促进家校和医疗部门的进一步合作,对家长进行科普培训,让家长配合做好孩子回家后的疏导和陪伴,陪孩子诊疗和干预,也能为家长提供专业咨询。

  徐凯文:制度上,保证孩子每天8-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实行晚上11点后未完成作业可不做的作业熔断机制,尽量避免因睡眠不足引发身心健康问题。

  同时,确保孩子每天体育和户外活动时间达三小时,让孩子锻炼身体,促进伙伴交流。学习评价应避免过度竞争,注重互助友爱。

  此外,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很关键。老师要以开放态度理解青少年,避免施压、否定,更不能因为自身压力大就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同时,老师要掌握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技巧,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帮助稳定情绪。

  “痛快地玩,专心地学”是冰心的教育理念。一个好的老师和学校,应该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在人工智能时代,需形成社会共识,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方向,重点培养人的创新创造、合作、情商、情绪处理等机器无法替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