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河南一14岁女孩在河南柯贞拓展营中遭到严重虐待,历经一个月的抢救最终离开人世。近日,该案件再次开庭,引发热议。
让人难以相信,在2024年,这样的青少年教育机构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将孩子送到这类机构的家长做了“幕后推手”。“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家长一味寄希望借他人之手管教孩子,此类机构才应运而long8官方入口生。
有不少网友发问:“家长到底为什么要将孩子送去这样的训练营?”从这类事件的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被送进训练营的孩子多为家长和社会眼中的“问题少年”,带有叛逆、暴躁、网瘾、厌学等标签。家长只觉无力管教,选择寄希望于强制矫正,将孩子拉回所谓的正途。看似无奈,实则他们却没有好好思考过该如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也没有反思是否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这样的家长,往往不懂得教育,还企图逃避自身的教育责任。
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这些家长之所以会做这样的选择,还源于他们自身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中国家长的心底根深蒂固,柯贞拓展营等机构正是精准抓住家长对这种观念的信奉心理,以“军事化管理”为噱头大肆宣传,才让他们亲手将自己的孩子关进了“炼狱”。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众多家长的此类行为折射出了我国社会教育存在的困境。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似乎只有成绩足够好、足够听话或者说是足够顺从,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孩子”,孩子成长路上极为重要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反倒不受重视。二是家庭教育指导渠道的缺失。家长自身素质不够高,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但当他们想要寻求帮助时,社会上却没有正规成熟的咨询机制和辅导渠道,最终只能“病急乱投医”,选择训练营这类机构。
拓展营的悲剧一次次敲响警钟,家长当早日从“甩锅式教育”的幻梦中醒来,社会更当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唯此,才能铲除虐待式教育机构的生存土壤,还青少年成长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