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女生,居住在Y村,目前就读于Y镇小学五年级,母亲于2019年车祸去世,之后小小就与父亲一起生活。
父亲现年43岁,3年前查出患有慢性白血病,又因患有严重的颈椎病,现已无劳动能力,父女二人主要生活来源靠母亲的车祸赔偿款维继。虽然小小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但是经社工初步评估后发现在这种“危机”之下也暗藏着诸多优势。
具体如下:一是虽然父亲身患重病,但是依然会坚持接送小小上下学,亲子关系较好;二是父亲会亲子指导小小的学习,小小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三是父亲性格随和,与村邻相处较好,经常会有邻居主动帮忙或者送些蔬菜给小小一家。
在一次探访中发现,小小因经历母亲的骤然离世,且没有接受系统的哀伤辅导和危机干预,导致小小一直无法从母亲去世悲伤中走出来,常年压抑自己的思念致使她经常感到莫名的难过和失眠;虽然小小已经10岁了,但是依然不知道如何整理家务,小小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三是小小家庭经济困难,社会支持网络亦不足,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极低,一旦小小父亲去世,小小将成为孤儿。社工评估后问题如下:
社工入户探访后发现案主现在10岁还和父亲在一个房间休息,衣物也随意丢弃在地板上,且厕所异味较大,整体家庭居住环境脏乱。
因为母亲车祸去世,案主缺失了本该有的母亲的关爱与陪伴,加之心理上一直无法接受显示,致使其性格、心理发生变化,过度在乎外界看法,出现自卑感重、胆小、不敢与他人交流等问题。
案主的父亲常年需要服药,健康状况较差,加上案主的学杂费及其他生活开销,致使案主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困难,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较低。
一是案主学习成绩优异,喜欢画画,有较强的改变动机,认为读书是走出深山的唯一出路,对今后的生活有一定的计划和设想。
二是案主在村里有一定的支持系统,有一些邻居经常会帮案主家庭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忙,村委也对这个家庭的情况比较关心和关注,希望结合一些政策帮忙申请一些补助,缓解一下困境。
三是学业方面,案主父亲非常关心与支持小小的学业,希望小小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拥有美好的未来。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个体通过与他人或群体之间的互动,获得情感、工具、信息或陪伴等资源,从而增强应对压力、解决问题和维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其核心观点为:社会支持是个人福祉的重要保护性因素,缺乏支持可能导致心理或社会功能失调。
该理论短期服务目标为:缓解危机;长期服务目标为:增强个体获取和利用支持的能力。
社工通过链接政府、村委会、邻居等资源,促使正式的支持与非正式的支持发生交互作用,缓解小小一家当前的生活窘境,尽量为小小营造一个适合其学习、成长、发展的友好环境。
创伤后成长理论是指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可能会在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获得积极的变化和成长。该理论认为,创伤虽然带来痛苦,但也可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契机,促使个体重新审视生活,发展新的应对能力,提升心理韧性。
本个案中通过与小小建立安全与信任的关系,引导其合理表达对母亲去世的恐惧和思念,协助小小重构认知,挖掘内在潜能,勇敢面对当下的生活,从而让整个家庭凝聚力更强、关系更稳固。
1.近期目标:协助小小一家申请社会救助,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缓解家庭困难;
2.中期目标:引导小小树立自觉、良好的自理意识,提高小小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3.长期目标:在为小小提供个案辅导过程中,逐渐将对小小的心理干预和支持贯穿服务始终。通过倾听、同理、移情、寻找新的寄托等方long8官方网站式,协助小小重新审视对母亲去世的看法,排解内心压抑的情绪,并合理释放,从而减轻目前去世对自己的困扰,勇敢面对当下的生活。
关系建立与需求评估:通过非侵入性沟通(如生活话题切入)建立信任,观察家庭环境与案主情绪状态,优先回应紧迫需求(家居整理、卫生改善);
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联动社区资源(家务能手协助)改善居住环境,同步协助申请低保与社会救助,解决经济困境;
哀伤干预与认知重构:以绘画为媒介引导案主表达丧母情绪,用适龄化方式解释死亡,将“母亲的爱”转化为持续心理支持,缓解创伤性恐惧;
社会支持网络拓展:引入心理健康团辅、儿童集体活动,强化朋辈与师生关系,替代性弥补家庭支持缺失;
抗逆力培育与成效巩固:通过阶段性目标达成(房间整理、救助获批)积累成功体验,结合正向反馈(如关注书桌激励语)激活内在潜能,最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适应”的转变。
第一次社工来到案主家时,案主在靠近邻居家的小路上玩手机,因家中没有网络,天气有些寒冷,孩子穿着单薄的两件衣服,头发没有扎起来,面对社工的到来,有小小的胆怯,社工积极主动向案主介绍了自己,告知案主不要太紧张,用鼓励的话语,对案主进行了情感安抚,并询问案主现在是读几年级,孩子怯懦地说是读五年级,社工提出到案主居住的卧室看下,案主紧张的摇头,看得出来案主知道自己的家很脏很乱,害怕陌生人看到自己的居住环境,让自己和父亲尴尬。
为了打破僵局,社工将案主带到房间之外小椅子上坐着,陪着案主聊着天,问了案主平时吃什么菜,都是怎么上学的,来缓解尴尬。慢慢的熟悉起来后,社工才悄悄的问案主,可以带我上去看看你的卧室吗?案主低声说:阿姨你跟我来吧。
社工跟着案主来到了卧室,观察到房间杂乱不堪,衣服和袜子随意丢在地面。案主的眼神略有慌乱,可能是害怕社工嫌弃自己,社工见状急忙走近案主,蹲下身来拉住案主的手,并轻声安慰:这是你和爸爸的房间啊,虽然有一点点乱,但是很温馨哦。随后社工立刻转移话题,带着案主下楼来到庭院中,并轻声的询问案主:是不是觉得自己卧室不够整洁,所以之前不想让社工阿姨去看。
案主点了点头。案主表示爸爸现在生病了,不能干体力活,有时候还会头晕,吃了药也没有什么力气,所以才会乱。于是,社工耐心告诉案主维持良好的家庭卫生环境重要性,并传授一些简单的收纳的方法,现场示范给案主看,并约定好第二天社工会过来和案主一起整理。案主听后,非常开心,并表示很期待社工的到来。
社工再次来到案主家中,案主才放学回家,和社工打招呼后,就把书包放下上楼,社工也跟着上楼,并和案主说明了来意,今天是来帮助案主一起进行家居整理的,因父亲不能干体力活,只能是在旁边协助,社工还链接了资源,找来做家务的能手进行帮忙整理,社工也和案主一起帮忙,教案主叠衣服,整理书桌。
因找了家务能手帮忙,顺便也把爸爸的卧室整理了出来,同时解决了案主和父亲共住一个卧室的情况。看到凌乱的房间就焕然一新,案主开心的表示自己之前不会叠衣服,现在学会了,以后自己的房间会自己进行整理,也会帮爸爸整理房间。社工在案主书桌角落上发现了一段激励的话语,看得出案主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孩。而后社工从案主的父亲口中得知,因现在病情需要每月服药,现已无劳动能力,故想申请救助。社工告知案主父亲需要办理临时救助和低保的资料情况,社工会全程协助其办理资料申请。
一周之后,社工再次上门,并告知案主父亲救助申请的进度,随后又询问了案主最近在学校的学习,案主告诉社工,在学校成绩还不错,老师还叫案主画了黑板报,案主感到非常开心。
社工又询问案主最近心情如何,案主表示,只要想到母亲去世的场景依然会感到害怕和难以置信,当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母亲陪伴时,自己又会伤心难过,甚至失眠。
社工鼓励案主可以通过画画来展现对母亲的思念和自己的心情,多去回想一些与母亲在一起时候的美好时光,认识到母亲的爱会一直存在,虽然母亲离世,但那些美好的回忆是珍贵的,且母亲希望她能好好成长,一直坚强。
社工通过帮助重构认知,用适合其年龄能接受的方式解释死亡,使案主逐渐降低恐惧,坦然接受母亲不在的事实。
时隔两周,社工再次上门,告知案主父亲,社会救助的申请基本已经审批完毕,只需要等待救助资金发放即可。看到社工到来后,案主亲切的拉了拉社工的手,叫了社工阿姨,并将自己画的与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图片拿了出来,与社工阿姨分享。社工借机夸奖了案主的变化和表现。
随后社工又询问案主最近睡眠状况如何,案主回答说每晚睡前听一听睡眠音乐,做完作业后进行一些绘画,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害怕和恐惧了,失眠的次数也有减少。离开之long8官方网站前,社工为了鼓励案主,送给了案主一枚小夜灯,并鼓励案主,晚上如果还是害怕的厉害,可以把小夜灯一直打开,一方面可以营造适宜睡眠的环境,一方面也可以让案主精神上得到一定放松,放空大脑,尝试让自己慢慢入睡。
服务后期,社工带着案主参加了儿童心理健康团辅活动,并鼓励其积极释放自己的情绪,在活动中案主的压力得以缓解。之后社工也邀请案主参加一些其他儿童集体活动,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明白自己身边还有很多重要的人关心她,生活依旧充满美好。慢慢的案主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爱好,脸上笑容逐渐变多,学校老师也表示,案主的成绩比较稳定,在学校里更加踊跃发言,参与班级活动。
回顾为案主服务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在应对母亲去世创伤过程中,案主展现出积极品质和能力,如坚强、勇敢等,都是案主的内在潜力,同时,案主又能与同伴、家人、老师等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她在社交中获得情感支持和快乐,最终增强了案主的“抗逆力”。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始终是个案服务开展的基础与核心,良好的关系能够让服务对象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开放自我,达成有效沟通。良好的专业关系有助于对服务对象产生积极影响力,激发服务对象内在改变的动机。
在针对案主家庭困难需要帮扶阶段,社工在服务对象现有资源欠缺的情况下,积极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获取政府、村委会、热心村民资源,协助案主一家建立来自社区、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有效促进个案目标的达成,巩固了改变效果,使服务对象暂时脱离了困境。
在开展个案服务的过程中社工发现在面对母亲的骤然离世,以及父亲的生病时,案主表现了强烈的不安,这些外在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消除,必然会对案主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乃至以后的人生,产生不可忽视的伤害。
虽然案主的家庭变故重重,但是案主对家人爱的需求和满足不会降低,所以社工在开展服务时,还是要及时发掘家庭本身存在的优势,激发出每个家庭成员的潜能,促进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有能力抵御来自外界的挑战。本案例中虽然案主经历了一些困难,但是她曾经被社工牵过的手、擦过的泪,终会成为少女与世界和解的桥,让她“穿过大雾”,拥抱新生。
在个案开展的整个过程中,社工对创伤后成长理论及其应用场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其具体操作中还是有所欠缺的,比如社工的前期对技巧应用不足,不知道如何开启案主与母亲去世这件事的对话,担心过早的涉及这个话题让案主感觉难以接受,但是通过信任关系的逐步建立,以及透过整理家务、申请低保这一系列“刷存在感”的方式,成功的拉近了与案主及其父亲的距离,这些是预先在计划中没有想到的,但是当合适的机会来临时,开启新的对话就显得很自然,这也给社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验,在开展个案辅导时,“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任何理论和技巧都不能凌驾于案主与社工的信任之上。